“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。知而慎行,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,焉可等闲视之。”这句古话警示人们要远离危险的地方,既要能够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,防患于未然,又要在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时,能够及时离开。
对于公职人员来说,有些“危墙”看起来反而充满诱惑,一时难以辨别,但却能一步步腐蚀人的思想、麻痹人的精神。有人打着亲情、友情、乡情的幌子,托领导办事,领导为情所困,深陷其中而不自觉;有不法商人“围猎”官员,总是从小恩小惠、吃吃喝喝开始。更有党员干部不知“危墙”在旁,还以为自己人脉广、朋友多、威望高;有的过于自信,认为自己手段高明,神不知鬼不觉,别人发现不了;有的心存侥幸,以为即使“危墙”倒了,能多立一天就多立一天,能多贪一点就多贪一点,不到墙塌不罢手。
理想信念的“危墙”一旦动摇,往往会造成思想上的松懈和滑坡,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回顾历年来贪官腐吏案件,他们陷入严重违纪违法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路,从根本上来说都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和崩塌,进而精神上“缺钙”,得了“软骨病”,再导致政治上变质、经济上贪婪、道德上堕落、生活上腐化。
党员干部之忧,不在危墙,而在于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不足。因此,加强纪律建设尤为重要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党的纪律既是约束,也是保护,是加强党性锻炼“补钙”的必然要求。严守党的纪律,能够保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,带来自身自觉性、政治性、严肃性的强化,使其能够有序、高效地推进各项工作。“打铁的人”首先要成为“铁打的人”。纪检监察干部更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生课题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,维持“亲清”政商关系,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。
同时,不立于危墙之下,绝对不是逃避责任、拒绝奉献、甘做“躺平式”干部的借口。“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不做不错”的“处世哲学”,与党和国家对干部的要求完全相悖。党员干部不作为、慢作为,看似远离“危墙”,实则是将党和国家事业、人民利益置于更大的“危墙”之下。
“廉者,政之本也。”党员干部要主动远离诱惑,主动防范风险,加强修身功夫,在自己与不良作风中间建立“防火墙”“隔离带”,这样才能远离那岌岌可危的“危墙”。